《学记》简介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总结了我国二千年前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由于历史的限制,免不了有一些槽粕,但从它所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看来,今天还可作为我们重要的借镜。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这里试就它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学记》一开始,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俗”,即教化(教育)民众,以巩固封建统治所要求的社会秩序。这实际上是说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这是作者对于教育本质的看法。

《学记》提出的教育目的固然是为了“建国君民”,把教育作为维护封建梳治的工具,但是从另一方面去看:“化民”、“教民”的主张是反映了打破等级束缚,扩大教育对象的要求,是孔子“有教无类” 这一进步思想的体现。

《学记》深刻的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可使教者“自强”,即努力地提高自己;所谓“学然后知不足”,“不足”才可使学者“自反”,即进一步地努力钻研。因此说,“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在今天来说,“教学相长”的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

《学记》不仅完整地、细致地介绍了当时的“学制”,“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视学”制度等等,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

一、藏息相辅

《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大学的教育、教学,在规定的时间里要进行正课,课后也有课外作业。“正业”即正课,包括“安弦”(琴瑟)、“安诗”(诗文)、“安礼”(礼仪)等等:“居学”即课外作业,包括“操缦”(杂曲),“博依”(歌咏)、“杂服”(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等等。“正业”与“居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藏马修马,息马游马”。《学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学记》对于当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批评。指出“不顾其安”(即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不由其诚”(即不考虑学生的志趣如何)、“不尽其材”(即使学生的天资,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的教学是不能成功的。

二、“予”、“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教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予、时、孙、摩的原则。

“予”,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要注意加以预防。所谓“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即在事情已经发生了,要及时地进行教育。所谓“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进行教育。所谓“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谓“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认为以上原则是不能违反的,否则,教学就要失败。

三、善喻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即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要策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才叫作“善喻”。

四、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生由于心理特点的关系,在学习中往往“失则多”(智力较差的,所学过多),“失则寡”(智力鞍强的,所学过少),“失则易”(所学过于简易,不能深入思考),“失则止”(所学过难,半途而废赓)。因此,教师必须“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缺点。

五、善教继志

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以“善歌继声”做此喻,提出善教者要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跟着教师学习,达到“继志”的要求。教师的讲解应该简单而明了,精微而妥善,譬喻不多而能说明问题、

为了贯彻这些原则,《学记》系统地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育、教学方法,

一、问答《学记》是从善问与善答两个方面来论述的。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善于发问的人,就如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坚硬的关节;久而久之,找出它的规律,随手就可以砍开了。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共声”。意思是说,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的轻就响声小,撞的重则响声大。要从容不迫地解答,使发问者能很好地接受。

二、讲解 《学记》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教师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懂,不妨暂时停止。

三、练习 《学记》举了冶铁、制弓、小马驾车三个耐人寻味的例子,说明练习必须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掌握由易及难、从浅到深、经常练习的原则,打好基础,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有志于学”。

四、类此 所谓“比物丑类”,就是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收因理推论触类旁通之效,作者用鼓与五声,水与五色,学与五官,师与五服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纪元前一世纪,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总结了罗马修词学校和文法学校的经验,写出了一部十二卷的巨著——《修词术规范》。有的《世界教育史》说“昆体良是第一个对教育方法作了极端详尽研究的数育理论家。他第一个建立并公式化了教授法上

的许多原则和规则”、,可是,如果和《学记》比较一下,就显得有些不足了:首先是它比《学记》迟出现一百多年.其次它并不如《学记》论述得那么深刻和全面。古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被认为是教育学的创始人、奠基人。可是,他的《大教授学》还是在公元1632年出版的。《学记》的出现比《大教授学》要早1800多年。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认为:《学记》不单是我国教育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學”。

推荐访问:简介 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