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二胡

千余年来,我国民族拉弦乐器先后经历了从自然传承、自然积累到创新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历程。我国的拉弦乐器据说有70 余种,仅在《中国音乐词典》中列出条目的就有53种之多。在这数十种拉弦乐器中,二胡(包括高胡、中胡、或称二胡类乐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可以胜任齐奏、重奏、各种伴奏以及其他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作为色彩性乐器更是性能超群、美妙绝伦。

一、二胡的起源与地位

二胡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之一,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轧筝或奚琴二胡是中国的传统弦乐器,是胡琴的一种,也称胡琴。胡琴的鼻祖是唐代乐器奚琴。最初的奚琴是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虽然与胡琴很像,但很大的不同是它是用竹片拉奏的。到了宋朝,胡琴的第二代乐器稽琴开始用作宫廷宴会的独奏乐器,那时候的稽琴已经能够演奏换把和移指等比较复杂和高难度的技巧了,并且采用马尾弓拉弦。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元代,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胡琴的形制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接近于现在的龙头二胡。在元代,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和合奏,而且还广泛地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当中。也就是从元代开始,胡琴的名称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随着明清两代戏曲与曲艺的繁荣,二胡从胡琴类乐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重要乐器。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音乐家们对于二胡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二胡这枝独具魅力的民族乐苑之花根深叶茂,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二胡音乐的艺术魅力是由多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而表现出来的,乐器本身就是音乐物质文化,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与时代的音乐文化追求,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民族、民情与民心,更激励着有志于民族音乐的人士不断第努力探索,以使得我们的民族管弦乐队在建制方面更加趋于合理,更加系统与科学。

二、 对二胡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民间音乐家

江苏地方以出二胡演奏家闻名,誉成“二胡之乡”。中国首屈一指的民间音乐家华彦军(阿炳),二胡教学正规化的先驱者刘天华,以及其后的刘北茂、蒋凤之、陆修棠、甘涛、翟安华、王乙、项祖英、张韶、陈耀星等都是江苏人。他们大多既是演奏家又是教育家。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江苏闵惠芬,被美国乐评家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此外,其他地方出身的二胡名家也很多。

华彦钧对二胡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把二胡从戏曲、小曲的伴奏地位,提升到作为一件能够独奏的乐器。他给后人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等一批著名的二胡曲谱。这些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对二胡所做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他借鉴了西洋拉弦乐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把中、西拉弦乐器的技法融为一体,并加以改造,从而大大提升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他不仅把二胡推上了正式音乐会的舞台,而且还把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和艺术院校的器乐教学中,同时,还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二胡教科书和练习曲,开创了中国名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另外,刘天华还参考西洋同类乐器的构造原理,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鹿柴》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生动表现幽深宁静情景。刘天华于1928年创作完成二胡曲《空山鸟语》,内容描写山谷鸟鸣的盎然景象。在民族音乐旋律、传统演奏手法基础上,刘天华运用专业创作技巧加以充实发展。不仅“空山”取此诗意,而“鸟语”远比“人语”更富有生机,皆为静中有动,可谓妙笔生花。

50年代以后,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彭修文先生对中国拉弦乐器的乐队应用的发展,更是把以二胡为代表的拉弦乐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二胡曲目非常丰富,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涌现不少新人新作。

三、 二胡在音乐界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二胡的创作和演奏都有了飞跃的发展,演奏技巧迅速提高,好作品不断涌现。今天,二胡不但成为我国音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民族乐器,而且还在逐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重视。此外,二胡在中国的民族乐队和民族丝竹乐队中,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在中、小型乐队中,一般要使用2至6把二胡,而在大型乐队中,则有10至12个席位。二胡在民族观弦乐队中的地位,相当与西洋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因此,二胡有“中国乐器中的王子”之称。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民族拉弦乐器。在中国音乐的历史的长河中,二胡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在传承和演进中,成为今天这样一种音色悠远柔美、音乐表现力强、民族风格浓郁、深受大众喜爱的拉弦乐器。

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0608905B。

推荐访问:弦乐器 独具 魅力 二胡